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的丰盈之力,恰是流淌于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文化“两创”在山东,在融合创新的匠心浇灌之下,愈发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日,山东卫视传媒公司联合创作出品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以及山东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创作的广播剧《山海渔歌》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近年来,山东发挥“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发展优势,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推出了一批聚焦重大历史、重大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成为山东深耕文化“两创”的精彩写照。
“以文化人”,不断攀登文艺高峰。
优秀的文艺作品何以受到瞩目?
比如,电影《我本是高山》聚焦教育扶贫这一重大主题,通过生动的影像叙事,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感人历程;
广播剧《山海渔歌》,通过山海相连“耕海牧渔”的故事,将主人公辛麦粒、田红等科研团队与企业心怀梦想、奋勇拼搏地“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完整呈现;
小说《爹》将历史的风云际会、时代的滚滚红尘,融入家云爹、武豪干爹等父辈所走过的艰难人生路,将家国情、英雄气、民族义作为贯穿作品始终的精神内核;
电视剧《南来北往》通过一列火车的人生百态,一群邻里的人情冷暖,见证了伟大祖国的繁荣与发展。
从文学巨著到舞台艺术,从影视佳作到广播精品,一部部精品创作用文艺之笔描摹世间百态、世事万象,展现时代风采、发展画卷,让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直抵人心,写下了文化传承在齐鲁大地与时代共舞的最美注脚。
作为文化大省,近年来,山东共有40余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涌现了一大批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让群众切实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资源活用,打造文化体验新模式。
山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突出可看、可玩、可体验,将荧幕上场景转换为观众触手可及的现实。
在电视剧《南来北往》的取景地潍坊坊子老城区的坊茨小镇,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找到剧中熟悉的生活场景,而且还可以领略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矿业小镇,重温山东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遗迹。
从文艺情怀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从历史再现到厚重的文化底蕴,山东不断加强对文化的活化利用,打开文化“两创”新思路。
比如,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四季村晚”、小戏小剧创演、黄河大集等深受群众喜爱;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每年举办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青岛东方影都成为全国最大影视工业化制作基地等等,都是山东活用、善用文化资源的生动实践。
产业优化,形成绿色发展新集群。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
比如,山东深挖文化“富矿”,深入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强产业、强创意、强展示,明确了建立“山东手造”标准体系、打造手造重点产业集群等十项重点任务,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同时,在数字成为一种资源并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借力冲上“云端”。山东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抢抓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立足“山东智造”,坚持重点项目带动,选树一批重大应用项目,培育壮大网络视听产业、沉浸式光影秀等行业“蓝海”,着力构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产业生态,让文化成为赋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引擎。
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正是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延续和一次次走向辉煌的密码所在。
透过一部部精品力作,可以看到在今日之山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在持续迸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这就更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传统文化不断绽放新时代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