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良资产市场快速扩容,并正在进入又一个历史高峰期。公开数据显示,特殊资产处置市场未来三年至五年将保持20%以上的行业高增速,总体规模超10万亿元。在经济结构转型下,银行业对特殊资产的处置大幕已开启,这意味着中国的特殊资产处置市场出现周期性的机遇。
目前,各路资本正在竞相追逐着这“最坏时代”里“最好的生意”。 国内四大AMC、地方AMC、各类投资公司、私募基金和境外投资者,已普遍看好中国的特殊资产市场投资前景。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忧,“硬币总有两面”, 随着不良资产市场爆发,处置不良资产的机构也在壮大,市场竞争的加剧助推不良资产包价格居高不下,行业存在泡沫已成业内共识,市场参与者需警惕其中暗藏的风险。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互联网+特殊资产处置”在拓宽特殊资产处置渠道、创新处置模式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发挥“价值发现”和“市场发现”功能:一方面,有可能为错配的特殊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从而重新发现其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市场资源跨地区、跨时间的自动匹配,从而有效提升特殊资产处置效率、降低处置成本、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
万亿“不良”蛋糕引“争抢”
据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我国不良资产行业发展分为两个周期。第一周期的主要特征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成立并对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政策性剥离;第二周期始于2014年,这一周期不良资产的产生更多的是跟经济增速下滑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在持续暴露。
实际上,自2012年三季度起,银行业不良余额和不良率进入上升通道。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运营停滞,债务违约等问题,特别是在基金、信托、小贷、P2P、消费金融等领域,所有的风险转换都需要这个市场去把它流转掉,再释放价值,因此未来这一规模将更大。
而自2013年起,商业银行开始批量出售不良资产包,每年成交规模日益提高,从2013年的700多亿元迅速提升到2016年的5000多亿元。中短期内,不良资产供给仍将是常态。仅银行关注类贷款,未来每年就约有7000亿元至1万亿元将转换成不良贷款。按照目前不良贷款的增速,不良贷款总额有望在2020年达到3万亿元,随着金融“去杠杆”进程的推进,今后2至3年内,不良资产总量仍会在合理范围内缓慢上升,其处置出清还有一段持续过程。
另据不良资产行业联盟常务副主席、深圳联合金控风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飞透露,目前一些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的风险还未完全暴露出来,尤其是一些农信社,其化解不良的能力也不强,就我了解,其不良率甚至能达到30%以上。这些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在2019年至2022年逐步爆发。
市场的扩容吸引了大量机构涌入,并从事和不良资产收购、处置、转让或投资相关的业务。
一级市场不良资产收购的主力军仍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过监管政策的推动下,各省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热情也日趋高涨。尤其是2016年10月,银监会放宽了“一个省可设立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限制,允许确有意愿的省级人民政府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8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注册成立,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已设立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达到55家。
外资其实也是上一轮周期中不良资产市场的重要投资人,而在这一轮周期中其更是加大了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投入,包括KKR、海岸基金、高盛资本、橡树资本等都不同程度参与不良资产的收购与处置。橡树资本在2013年与中国信达成立了合资公司,从事不良资产投资业务。橡树资本目前在大中华区的累计投资已超过60亿美元。
除此之外,近两年,一些民间的、非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也纷纷成立,瞄准不良资产市场,这些大大小小公司的数量将近3000家。
资产包价格高企处置效率有待提升
不过虽然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庞大,但在多个因素的助推下,不良资产包的价格也到达阶段性新高。
有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律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不良资产包价格高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一周期下资产包的性质与上一周期不一样。上一轮的资产包基本上来自于国有企业,不良贷款主要是没有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而伴随着银行风控水平的提高,这一周期的资产包大部分有抵押和担保物。不良资产质量的提高必然带来了资产包价格的提升。二是市场参与主体增多后,竞争的加剧带来了市场供需的不平衡,由此也进一步推升了市场的价格。”
而专注于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信息撮合服务的宜湃网首席执行官肖睿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不良资产包平均本金折扣率由过去的三折左右快速增长到目前的四折以上,个别地区达到六折,甚至出现个别资产包本金不打折的情况。尤其是作为不良资产包的供给方,不少银行自身处置不良的动力和能力在增强,对不良资产包“惜售”,助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据记者了解,从一级市场看,目前多数地区竞标时,都采取多轮报价的方式,有的甚至达到十几轮报价,引发资产管理公司的激烈价格战,推高了资产价格。从二级市场看,越来越多的民营及境外投资者参与进来,争相角逐不良资产市场,同时新型投资者在估值、市场判断方面缺乏专业判断,导致非理性报价,推高了资产价格,市场呈现非理性繁荣。
同时,市场上面临着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流转效率太低、通道太少,想买资产包的人买不到,想卖包的人得琢磨价格,没有精准地发现风险资产的再生价值。不仅如此,流转过程成本也非常高,非标类投资、银行政策、交易限制等都使行业人士头疼。
互联网+特殊资产处置成方向
实际上,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信息化、金融互联网化、大数据等理念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利用技术开辟出一条“互联网+”的解决道路,规范资产价格,打破信息不对称、规范交易过程、保障处置安全,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全流程互联网化,更好地解决特殊资产处置难题,推动特殊资产处置模式创新,也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和迫切需要。
此前亦有业内人士建议称,专业的事情还需要专业的人去做,新型投资者在估值和市场判断上缺乏专业判断,因此还是应该选择那些持牌金融机构合作的专业平台;而且这些专新型业机构依托大数据风控以及丰富运营经验搭建的互联网平台,则为提升资产包信息透明度,解决市场流转率低、通道太少的问题,让更多新型投资者更好的参与到该领域来。新近成立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宜湃网或能给予行业启示。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专业推荐持牌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信息中介平台,宜湃网旨在为符合持牌金融机构投资人要求的特定投资人提供服务。并依托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通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多方渠道,提升了资产信息透明度。
同时,肖睿表示“基于传统持牌金融机构在特殊资产处置方面普遍面临的产品信息缺失、撮合时间长、大众投资门槛高等行业痛点,宜湃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将链条上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金交所等机构串联起来,很好地弥补了信息链条上的节点缺失,捕捉和披露信息的技术更加丰富,从而有效提升特殊资产处置环节的信息透明度和处置效率,也为拓宽大众投资理财路径注入新活力。”
据悉该平台创立了“商业银行+国家级AMC+持牌金融机构+宜湃网”四重筛选风险保障模式,每份资产均经过商业银行、国家级AMC、国有控股金融资产交易所及宜湃网四家平台包括线上初审、线下复审、平台终审,确认项目真实性、合法性等严格审核。为避免风险发生,对于资产的收益权的处置,平台和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双方共管。
此外,为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增强平台风险抵御能力,完善业务风险控制,实现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平台还制定了“宜湃护航计划”,当加入“宜湃护航计划”的理财项目出现逾期或坏账时,平台将根据“宜湃护航计划”相关规则要求发行方利用其交纳的风险金向相应投资用户在T+1(法定工作日)自动为投资人进行本金损失或收益损失的有限垫付。